
发布日期:2025-08-02 21:58 点击次数:182
在淞沪会战爆发不久之后,时任参谋次长兼陆军大学校长、被誉为“中国三个半军事家”之一的杨杰,突然被任命为赴苏考察团团长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调任美原油期货配资,很多人都感到惊讶。特别是在如此紧张的时刻,杨杰这样一位精通战略的军事人才被调离核心战斗岗位,蒋中正究竟有何深意?
蒋中正的决定似乎并非毫无原因。其实,他认为杨杰无法真正为自己所用。既然如此,蒋中正便不再需要杨杰的存在。与其让他在身边成为眼中钉,倒不如让他离开,去利用杨杰在国际军事界的声誉,寻求一些外交上的支持,帮助中国在抗战中获得实际利益。虽然这个决定在当时看似令人费解,但蒋中正的深思熟虑也许有其独特的战略考虑。
不过,杨杰真的是完全无法为蒋中正所用吗?实际上,情况并非如此简单。自“卢沟桥事变”爆发后,杨杰一度以为自己将被任命为参谋总长,亲自主持对日作战,但蒋中正却出人意料地任命了何应钦,这一决定让杨杰深感不满。杨杰在军事上经验丰富,已担任参谋次长、代理参谋总长和陆军大学校长等多个职务,完全具备担任参谋总长的资格。即便蒋中正选择了程潜或白崇禧接任,杨杰也能心服口服。但蒋中正却选择了何应钦,这使得杨杰感到愤怒。何应钦的军事能力被杨杰讥讽为“不值一提”,而这一点无疑激起了杨杰的强烈反感。
展开剩余72%杨杰是个直言不讳的人。当淞沪会战即将爆发时,蒋中正要求他制定一份作战计划,杨杰随手拿过一张旧地图,简单地用红蓝铅笔勾画了一个大致的方案,交给了蒋中正。对于他来说,这不过是例行公事,随手完成。然而,蒋中正却认为,这种草草了事的态度显示了杨杰对自己的命令不够重视。既然如此,蒋中正也便决定不再继续依赖杨杰,最终任命他为赴苏考察团团长,进而把白崇禧推上了参谋次长的职位。
关于杨杰的评价一直不一。支持者认为他是中国三个半军事家之一,而批评者则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。事实上,正是何应钦最早发起了这种批评,并且对杨杰进行了极大的抨击。两人之间的矛盾,其实可以追溯到1927年8月。当时,由于新桂系的李宗仁、白崇禧施加的压力,蒋中正面临着极大的政治挑战,甚至一度下野。而在蒋中正下野之前,他留下了一个后手,将杨杰任命为第二路军总指挥,负责指挥18、14和32军的作战。这一决定无疑体现了蒋中正对杨杰的信任,尤其是在当时,蒋中正并没有将指挥权交给何应钦,而是把权力交给了杨杰。
在蒋中正第一次下野时,他显然更信任杨杰而非何应钦。然而,在接下来的政局斗争中,杨杰与何应钦的关系却日渐紧张。特别是在龙潭战役之后,杨杰率领部队渡江追击孙传芳,连克扬州、宝应、南通等地。占领这些富庶之地为杨杰的军队提供了稳定的粮饷。然而,何应钦却采取了一个激烈的措施,派遣自己的亲戚王伯群担任扬州税监,控制了这些地区的税收,直接影响了杨杰部队的财政状况。杨杰愤怒至极,因为失去了资金支持,他的部队将无法继续作战。
何应钦这一举措的初衷似乎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,试图减少军阀的私权,收回财政控制。然而,实际上,何应钦的这一做法却显然是在削弱杨杰的兵力支持,意图通过掌控财权来逼迫杨杰屈服。杨杰显然不愿意接受这种剥夺权力的做法,最终,他愤然辞去了职务,前往日本找蒋中正寻求解决之道。
蒋中正见到杨杰后非常吃惊,毕竟杨杰本应该在国内掌控兵权,却偏偏跑到日本来。然而,蒋中正也已经意识到何应钦的权力扩张问题,特别是陈诚等黄埔系将领对何应钦的不满逐渐积累,蒋中正最终决定重新回国复出,杨杰也跟随他一同返回。这一事件无疑揭示了杨杰在政治斗争中的软弱之处,尤其在面对如何应钦这类复杂的派系斗争时,他显得无力应对。
在1933年3月,长城抗战爆发后,杨杰以第8军团总指挥的身份北上,指挥古北口一带的战事。然而,杨杰的指挥并未持久。虽然他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战略战术,但却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。何应钦一方面对杨杰的计划提出质疑,另一方面又不断削弱杨杰的指挥权,导致杨杰在作战中的作用逐渐被边缘化。更重要的是,何应钦的反对为蒋中正提供了免去杨杰职务的借口。
虽然杨杰的战略思想并未在长城抗战中得到充分应用,但他提出的“后退配备”战略思想,最终在武汉会战后得到了验证。这一战略成为中国抗战中抵抗日军的重要方法。杨杰虽未能亲自实施这一战略,但他的智慧却为后来的战斗奠定了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股票配资官方_股票配资推荐_稳拿证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